首页 - 学术研究 - 2007级硕士毕业论文
基于北京内城历史性建筑的城市记忆研究
作者: 来源: 点击数:2151 发布日期:2013-09-22
姓 名:姜  明
院 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 业: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
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与户外游憩空间设计
导师姓名:吴必虎 教授、汪  芳 副教授
毕业时间:2010年6月
论文摘要:
    城市记忆的研究日益受到多学科的关注,但城市规划学科对城市记忆理论的系统研究,并以此指导城市建设的尝试尚属少见。在城市快速更新的背景下,千城一面、城市失忆等问题比较突出,对城市历史性建筑的保护往往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历史性建筑作为城市记忆的主要物质载体,不仅构成了城市风貌和空间格局,更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以历史性建筑作为城市记忆研究的切入点,更容易找到符合规划学科思路的城市记忆理论和方法。 
    本文基于北京内城历史性建筑的城市记忆研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城市记忆构成变量和模型的研究、不同人口特征对城市记忆影响关系的研究、城市记忆时间属性的研究。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影响城市记忆的三大模型、九大主成分和29个构成变量的三级指标体系。其中场景外构记忆模型包括3大主成分,13个构成变量;符号内涵记忆模型包括3大主成分,10个构成变量;体现表现记忆模型包括3大主成分,6个构成变量。通过对变量和模型的细化,剖析了基于历史性建筑的城市记忆的影响因子和构成关系。 
    本文在不同人口特征对城市记忆影响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居民的年龄、收入、职业、教育程度和在京居留时间对城市记忆的形成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在京居住时间越长,场景外构记忆越清晰;而随着收入和教育程度的提高,居民学习型和知识性的符号内涵记忆更容易获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体验表现记忆更显著。 
    本文对记忆度与记忆时间关系的研究中,将记忆度分为高、中、低三级,得到不同类型历史性建筑记忆度级别差异;对记忆时间的三个指标(到访次数、到访时间、停留时间)的模糊评价中,得到记忆时间特征评价值。将记忆度和记忆时间特征评价值进行二次方程曲线(Quadratic)拟合,得到记忆度-记忆时间模型,验证了心理学的记忆遗忘曲线。 
    本研究包括了对城市记忆主体、客体、时间(TPP)三个层面的研究,得到不同人群、不同时间特征、不同历史性建筑客体之间的城市记忆变化规律,以期为城市更新、历史性建筑保护等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规划思路。
    关键词:城市记忆 历史性建筑 北京内城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00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72办公室 邮编:100871 电话: 010-62757971 京ICP备12037398号-7
Copyright @ 1998-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