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文本分析方法的旅游地感知研究
作者: 来源: 点击数:3332 发布日期:2013-09-22
姓 名:钟栎娜
院 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 业:人文地理学
导师姓名:吴必虎 教授
毕业时间:2012年6月
论文摘要:
中国旅游业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在未来还将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稳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整个社会进入体验经济时代之后,个体的旅游行为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旅游产业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产业模式从过去的产业供给为中心的模式转为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因此,只有更加关注旅游者个体的需求和个体的满足,旅游产业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更强化了旅游者主动获取信息,自主选择产品的可能,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为全面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开发个性化的产品提供了可能。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及时获取旅游者信息,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旅游者的消费习惯和偏好,并且针对旅游者的需求进行产品的供给,可以在更大程度地满足体验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助推旅游产业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持续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本文用信息化技术对网络上旅游者关于旅游地的评价进行文本分析和网络结构分析,从旅游感知的角度去研究旅游者对于旅游地的需求结构,对旅游地感知研究提供理论上的补充和完善,并对这些解析性成果加以总结,希望能够运用到目的地开发与管理中。
研究以携程网目的地点评频道2008年11月1日起到2009年10月31日间旅游者网络评价为样本数据,通过适当的筛选后,对数据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对文本语素分析获得理论编码系统,即旅游地感知的要素系统。通过对于要素的语义分析,获得旅游者对于各地每一个要素的评价。将这些基础数据通过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其内在的结构,并对最后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归因和阐释。
研究在旅游地感知理论和旅游研究的方法论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旅游地理论研究方面,研究:(1)从旅游者大量的自述文本中定义了旅游者对于旅游地感知的22个要素:资源景区、人造景区、娱乐活动、运动康体、节庆事件、餐饮美食、酒店住宿、购物商品、旅游服务、旅游价格、旅游解说、旅游设施、经济水平、环境风貌、外部交通、内部交通、游憩场所、公共服务、安全治安、地方氛围、居民态度、天气气候。研究还进一步将这些要素整理为吸引物、旅游配套设施、公共环境和服务这三个部分构成的旅游地感知要素系统。(2)探索了旅游地感知要素的结构与层次。根据要素的重要性不同,研究将感知要素解构为核心要素、期望要素和潜在要素。其中最首要的感知要素是核心要素,包括:环境风貌、内部交通、餐饮美食。这其中,又以环境风貌的感知最为重要。第二个层次是旅游者期望能够感知到旅游地要素称为期望要素,包括:资源景区、酒店住宿、居民态度、旅游价格、购物商品、地方氛围、天气气候。第三个层次是旅游者并没有主观意识到,但是仍然可以感知到的要素称为潜在要素,包括:娱乐活动、经济水平、游憩场所、人造景区、旅游设施、安全治安、旅游服务、外部交通、旅游解说、公共服务、运动康体、节庆事件。这也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旅游者对于旅游地的感知首先是感知到环境的整体,其次是功能性的因素,然后是感知到最具有探索价值的因素,最后是旅游者认为具有一般价值的因素。(3)明确了旅游地属性和旅游者属性在旅游地感知中的影响作用,在进一步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基于D-T双格反馈机制的旅游地感知模型。模型认为旅游地感知是受旅游地性格(Destination Personality)和旅游者性格(Tourist Personality)双格重要下共同形成的。研究根据旅游地各要素感知重要性的不同,将旅游地分为四大类:综合都市型旅游地、风景城市型旅游地、独立风景型旅游地和文化休闲型旅游地。旅游地的属性会影响旅游者感知的要素结构,这是客观的感知环境对于感知的影响。而在同一客观的背景环境下,旅游者本身的属性也在同时影响着感知的要素结构。研究根据22个要素积聚的机制,发现其内在的出现规律,并由此推导出不同的旅游者在感知要素上的差异。根据这种差异将旅游者进一步分为三类:休闲型旅游者、观光型旅游者和娱乐型旅游者。研究认为,正是由于旅游地性格主导的客观环境和由旅游者性格主导的主观要素在旅游地感知的时间和空间上耦合,发生包围、偏离或者重叠的作用,才能最后形成旅游感知这一实际的现象。
在旅游研究方法论方面,研究论证了旅游研究者可以使用上述基于网络理论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实现迅速从网络海量的文本中分析出关于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概念结构和理论模型的可行性。研究论证了可以从网络抓取的文本中通过高频实义词分析得出一个研究课题的关键概念。通过提取100位高频实义词,可以分析85%的核心编码,提取500位的高频实义词,可以分析出100%的核心编码词。集合编码词并增补词群后再进行词群替换,可以实现计算机对文本的编译,数量上可以实现71%的编译效度,如果经过更好的词群设计还能实现更好的编译效度。通过网络分析软件分析这些关键概念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模型,可以构建对于一个研究课题的新兴理论模型。这样,研究者可以在信息环境中建立以旅游者为中心的实时研究机制。
将研究理论成果应用在旅游地管理方面,研究发现:(1)中国旅游地目前整体表现情况基本良好。然而49个旅游地中,只有厦门一个旅游地的综合评价达到4分以上,也就是比较好的水平。峨眉山、南昌、秦皇岛、贵阳和太原五个旅游地的评价分值低于3分,整体表现值偏低。从22个要素的平均统计分值来看,节庆事件、人造景区、地方氛围以及游憩场所的综合评分高于4分,是旅游者认为是比较好的因素。旅游服务、旅游价格、旅游解说、旅游设施、内部交通、公共服务、安全治安综合评分低于2分,是旅游者认为表现不尽人意的因素。(2)利用重要性-表现性方法可以确定各旅游地的营销要素和改善要素,在旅游地管理和规划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旅游地研究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点,而旅游地感知结构的研究可以为旅游地的改善提供更多基于旅游者的建议,这对于需求拉动型的旅游发展时代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系统研究了旅游地感知的要素结构和旅游地感知形成的双格模型,这不仅具有旅游地理学上的理论意义,其研究结论对于旅游规划、旅游地发展,也具有指导和实践作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完善旅游地感知的理论和模型,为我国旅游地理论添砖加瓦,对旅游规划能有所帮助,并为中国旅游业发展和国民游憩生活水平提高做出贡献。
关键词:旅游地感知 旅游地 旅游发展 网络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