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2010级硕士毕业论文
基于本地居民感知的青岛游憩性海滩社会空间研究
作者: 来源: 点击数:2107 发布日期:2013-10-22
姓 名:高明捷
院 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 业: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
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与户外游憩空间设计
导师姓名:吴必虎教授
毕业时间:2013年6月
论文摘要:
    列斐伏尔提出空间具有三重属性:物质空间、感知空间、精神空间。游憩海滩空间在演化的过程中,既有自然生态的演化,规划功能的改变,其空间的社会性特征也有所响应。目前海滩空间的发展和研究中,社会要素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对于海滩空间社会意义的忽略,导致目前游憩海滩空间的开发仍处于无地方特色的大规模均质化发展阶段。
    国外对于社会空间的研究发展较早,并且从早期基于大量人口统计数据对宏观社会空间结构的探讨,逐渐开始关注微观层面具体的社会空间问题,如种族隔离、城市贫困、社会极化等;而国内对社会空间的研究仍偏重定量化方法分析宏观社会空间结构,社会空间机制的剖析深度和力度有所欠缺,而针对游憩性海滩的社会空间研究更是少见。
    滨海旅游发展,特别是海水浴场的规划建设一直以来受到旅游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关注,本研究主要针对青岛市市区五个海水浴场,就游憩性海滩的社会空间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本研究一方面对均质化游憩性海滩空间的使用者构成进行了统计分析,另一方面基于本地居民感知对游憩海滩社会空间的属性和内容进行了探讨。
    研究过程中,分别使用了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和深度访谈的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以SPSS11.0统计分析和NVivo8质性分析软件为辅助工具。研究数据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获得,最终完成了454份海滩使用者的调查问卷以及38名青岛市居民的访谈,样本容量与人口学特征分布符合研究的要求。数据处理一方面从年龄、职业、收入、学历、陪同、出行方式上,对海滩空间使用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出游特征进行了五个海水浴场之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另一方面,对访谈文本的分析主要采用主题分析法,在两级编码的基础上提取核心主题。
    研究发现:首先,青岛市区五个海滩空间的使用者在性别、学历、收入、来源地、出游陪同、出行方式等社会人口学以及出游特征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其次,居民主观感知认为不同海滩空间的使用者具有明显差异,且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群具有特定的海滩偏好。第三,居民对海滩空间形象的感知体现在物质属性、认知属性、情感属性三个层面。最后,基于居民感知的游憩海滩社会空间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反感知、社会交往、政府行为三个方面。
    本研究揭示出,自然条件均质化的公共游憩性海滩其社会空间层面中的形象和意义有所不同。不同海水浴场的使用者群体特征具有显著差异,且使用者在选择游憩海滩空间时对海滩的社会属性有所考量,希望海滩的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当地居民对海滩具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在交往方面满意度较高,对游客持欢迎态度,对于政府的管理和规划行为希望进一步完善,在保护自然生态、维护海滩原貌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并使用。本研究从社会空间层面,对海滩游憩空间的探讨对于完善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城市公共游憩性海滩的规划和管理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游憩性海滩;社会空间;居民感知;海水浴场;青岛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00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72办公室 邮编:100871 电话: 010-62757971 京ICP备12037398号-7
Copyright @ 1998-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