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张静儒
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
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与户外游憩空间设计
导师姓名:吴必虎教授
毕业时间:2015年6月
论文摘要:
研究典型旅游者群体的身份特征、形成机制和行为特点是旅游规划和目的地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背包旅行作为一种舶来品开始被中国年轻人接受,并在近年来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中国背包客在模仿西方背包客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本研究试图从中国背包客的内部视角出发,以建构主义的分析路径去理解“背包客是什么”,探讨他们是如何建构起自己背包客身份的。这一方面在认识论上为未来的背包客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背包文化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之处,对我国的旅游规划者和目的地经营管理者提供认识依据和决策参考。
首先,本研究以质性研究的方法,揭示了中国背包客群体建构身份的具体过程。通过运用扎根理论,以“中国背包客形象”作为故事线,将背包客的身份建构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阶段Ⅰ——个体作为局外人,通过不同途径形成对背包客的浪漫化想象,并在特定的条件下完成背包客身份的转变;阶段Ⅱ——个体在特定的三类空间(旅行空间、休憩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通过群际比较和旅行实践两种方式生产背包客的形象,强化背包客的身份;阶段Ⅲ——个体通过对背包旅行进行反思,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身份认同感,并影响其未来的旅行行为。
其次,本研究以定量研究的方法,确认了影响中国背包客身份建构的关键因素。以问卷调查的数据为基础,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t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检验了旅行方式、旅行动机、疏离感、中心依附度、群体熟悉度和评价在背包客身份建构中的作用;并发现了中国背包客独特的国内和国外目的地选择偏好,这些目的地的特征也影响着背包客建构其身份意义。
最后,研究指出,中国背包客以西方背包客为原型,塑造了积极的群体形象以满足自我实现。旅行空间是背包客身份建构中的基础要素,他们独特的目的地选择偏好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此外,为了解决身份认同中“典型-非典型”形象的矛盾,应对不断制度化过程造成的身份危机,他们弱化了“形式”要素,强调了“类型”要素在身份建构中的作用。本文破除了业界对中国背包客陈旧的刻板印象,指出了发展背包旅行对我国西部非发达地区的重要意义,呼吁旅游规划者和目的地经营管理者重新审视并重视该群体,以建立完善的支持和服务体系。
关键词:中国背包客,背包旅游,身份,社会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