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曾祺
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学
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
导师姓名:吴必虎教授
毕业时间:2015年6月
论文摘要:
文化与旅游的流动性使得国家/地区对传播国家品牌与旅游形象的关注度提高。各种旅游资源和信息技术相互结合,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消费者的旅游决策行为路径,促进了旅游经验的分享。中国作为一个巨型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近年来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干扰,对整体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2008年以后中国入境游出现疲软,特别是2012年以来入境游客人数出现连年下滑。本研究从定性和定量研究了解入境旅游者对于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理解与感知进行分析,并分析入境旅游者对于中国的国家形象、目的地形象和游客评价的总体特征,并检验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差异。同时,通过博客和问卷内容与谷歌提供的关键词搜索量指数的数据进行三种研究方法的交叉验证和分析,讨论入境旅游者和入境客源市场对于中国旅游目的地的关注程度有何地域特征,以及在中国旅游形象感知的文化特征。
研究的主要结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中国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要素、层次与框架。通过博客文本的词频分析结果将词语划分成7个类别,并且与博客文本主题-概念的九大主题词分析,将旅游形象感知路径归纳为四个层次“中国―旅游形象感知要素―差异化体验―旅游评价”。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在旅游形象感知框架中得出31个感知要素,共11个因子。(2)根据国家形象、目的地形象和游客评价,三个衡量维度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与人口学特征的交叉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在中国停留期间都对国家形象变量的感知程度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性别对于目的地形象变量的感知程度差异不显著。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的测量以18到30岁和65岁以上的群体之间的差异最显著,而教育程度越低或是越高对于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的显著性有较明显的差异。在中国停留的时间越长,会比其他停留时间较短的群体对于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的感知要素有明显的差异。另外,人口学特征皆对于游客评价没有显著差异。(3)根据本研究所提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路径与框架,首先通过谷歌的关键词搜索了解潜在入境旅游者对于中国的认知和关注程度。本研究提取美国和日本的数据作为代表欧美和亚洲的对比国家,发现到过中国的入境旅游者和搜索中国的网络使用者对于其在中国城市关注的地域特征上有差异。(4)研究结果显示文化和历史为本研究入境旅游者感知最强烈的形象,而跨文化的旅游经验最主要的影响来自文化差异。跨文化体验经由大环境的感受,进一步成为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元素体验,并从中通过入境旅游者自身的文化视角去凝视另一种旅游文化体验的差异。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了语言对于入境旅游者在中国旅游的阻碍,影响了旅游的自由度和跨文化的交流。
在旅游目的地的管理与应用结论方面,研究的总结如下:(1)中国目前对于入境客源市场所进行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仍存在不足,而且入境旅游者对于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存在地域与文化差异。国内针对入境客源市场在媒体方面的营销仍有明显不足,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可以基于各个入境客源市场对于中国不同地域特征的关注进行特定市场的营销与规划,以此针对特定客源市场实施适当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可以帮助提升入境客源市场到中国的旅游意愿。(2)尽管本研究结果的正面反馈要多于负面反馈,但仍然不可忽视这些负面的印象。当前旅游业必须针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环境品质和环境承载量的详细研究和控管,以提升旅游安全感知方面的旅游质量和旅游体验。(3)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与旅游活动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除了需要与整体旅游产业链的结合之外,构筑旅游环境的舒适度也是提升入境旅游者到中国的旅游体验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入境客源市场对于不同旅游城市或景区的关注度也不同,而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和人口数量众多,也确定中国的旅游发展不可以中国作为单一且整体的旅游目的地,需要在不同的区域进行旅游资源的评估,发展出各地不同的旅游特色,从而将中国作为未来多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策略。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一直是过去40年来重要的研究议题,本研究系统化的构建了入境旅游者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路径和框架,不仅具有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意义,其研究结论对旅游业发展、营销和管理,也都具有指导和实践作用。希望本研究能进一步完善入境旅游者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要素,为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入境旅游者,入境旅游,中国,目的地形象,形象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