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台湾地区随着经济上取得巨大发展,城市化的脚步加快,因而造成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回顾台湾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过去了50年,相较于大陆近10年来才开始的城市化进程,台湾地区已经开始迈入城市化进程的下一个环节——逆城市化,又称“后现代社会”现象,就是许多城市人口,尤其是之前从农村迁移而来的城市人口,开始回流到乡村居住,对于这些人,从社会学观点,称之为“新乡村主义者”。这些“新乡村主义者”,他们的祖辈可能住在农村,然后跟随城市化的脚步迁移到城市,时至今日又回流到农村。新乡村主义者知道怎么反哺乡村,利用本地资源并将其转化成都市人想要的产品。这些人回到农村并没有单纯“养老”,而是在经营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因为他们对乡村有情怀、有梦想,能真正融入乡村和当地人一起过生活,才能把城市人的乡愁转化成本地的乡村旅游产品。
从台湾乡村旅游发展30年的经验法则来看,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多点理想,多点生活,少点铜臭味。过去,大陆许多地方政府采取招商引资的政策,比较重投资,但经营者跟当地居民是隔离的,很难变成真正的“乡下人”,乡村地区要发展民宿、餐厅、客栈,最重要的还是人,“人”才是最根本的“软件”。招商引资这种发展模式,不见得适用于乡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是要“招人引智”。乡村旅游需要的是有城市经验的新乡村主义者,大陆称之为“新乡绅”,企业则被称为新一代经营者,这些人知道如何与都市人打交道,知道工作繁忙、压力巨大的城市人真正需要什么,知道如何把都市人的乡愁情怀转化成民宿产品,而乡村旅游最重要的客源恰恰是这些寻找乡愁的都市人。也许有一天,大陆的乡村,也能像台湾的南投清境、苗栗、宜兰、花莲、澎湖一般,到处可见新乡村主义者的身影穿梭在民宿、农场、餐厅、咖啡馆;也许再过几年,有些人也会梦中惊醒,开始体悟,招商引资绝对不是唯一之道,乡村不需要太多过客,不需要太多的硬件。我们需要的是,乡村旅游经营者必须是融入乡村,有能力发展出自己风格的生活方式。本专刊的撰稿人,都是投入乡村旅游20年以上的人,有的是经验之谈,有的是诚心建议,有的是“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的内心话。乡村旅游的核心不是商人、不是房子、不是硬件,而是新乡绅、是体验、是软件,乡村新的经营者必须真真切切提供一种让城市人喜欢的、甚至感动的乡村生活。
感谢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的邀约,我们才有机会呈现最具全面性、最具系统性,涵盖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的理念、策略与实务个案的文章;感谢在审稿及编辑过程中,刘德谦教授不时给予的宝贵建议与指导,编辑部陈静女士及同仁们的耐心、细心和专业,才会有如此精彩纷呈、图文并茂的专刊问世,感恩!当然,也要感谢本专刊所有撰稿人,因为你们过去投入的专业与付出,才能将之转化为一篇篇精彩绝伦的文章,感谢各位作者的大力支持!虽然,本专刊的许多专有名词、用词遣字、表述方式,与大陆之间仍有差异,但这也是台湾的特色。我就不细说了,请各位读者慢慢品味吧!
台湾乡村旅游与民宿(目录)
一、 政策扶持与品质认证
1. 农业转型与台湾休闲农业政策 邱涌忠
2. 台湾休闲农场服务质量认证制度 游文宏 黄意婷
3. 台湾旅宿业推荐制度 戴有德
4. 台湾民宿发展与好客民宿制度 李青松
二、 乡村旅游业态
5. 田妈妈——台湾乡村美食餐厅品牌 张惠真
6. 民宿:从民宿到民宿度假地发展 曾喜鹏
7. 休闲农业:论其产业特性与定位策略 郑健雄
8. 农村酒庄:台湾农村酒庄美酒之旅 蓝明鉴
9. 乡村观光工厂:兼论其对当地农业的企业社会责任 李君如
10. 创意礼品 洪祺森
11. 农村体验教育 林劭洁
三、 乡村旅游规划
12. 台湾乡村旅游规划的特色 叶美秀 郑健雄
13. 乡村社区自主营造 林鉴澄 叶美秀
14. ##产业融合发展——以台湾乡村社区产业为例 陈美芬
15. 地方自产自消与食材旅游 颜建贤魏任鸿
四、 乡村旅游个案研究
16. 每个人都需要的自然、健康、欢乐的牧场:飞牛牧场 施尙斌 徐白龙
17. 头城农场:卓妈妈的田园梦 林宏达 卓陈明
18. 台一生态农场:从种苗场到多元化事业集团 张国祯
19. 卓也小屋——民宿经营新模式 卓铭榜郑美淑
20. 老英格兰民宿:台湾经典民宿的代表作 施文琦 罗介鸿
21. 桃米生态村:从百废待举到声名远播的重生故事 廖永坤黄星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