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期刊论文
旅游规划与设计——生态旅游
作者: 来源: 点击数:96654 发布日期:2017-07-26


生态旅游是一种环境友好的、负责任的旅游形式,是指人们前往相对偏远的自然区域进行游览,其目的是欣赏和享受自然风景(包括野生动植物)以及当地文化,并促进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这种旅游形式具有较小的环境影响,并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现形式,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业中受到普遍青睐。90年代生态旅游概念传入我国,引起了政府部门、旅游业领域、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生态旅游追求的是旅游业、自然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与统一。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涉及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行政部门之间的最佳配合。同时,在合理运营过程中,需要强调保护自然,以满足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存在。


应该指出,由于当前国内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理解尚不统一,本专辑所收集的论文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涵把握得还比较宽泛。如果这与国内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的运营管理,存在着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模糊了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的界线。生态旅游所依托的资源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我国,伴随着一般性旅游开发的快速推进,原有的自然环境遭到空前的开发冲击。人们在享受旅游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尝到了“破坏性建设”种下的苦果—这与生态旅游的理念背道而驰。第二,违背了生态旅游的一般原则。可持续旅游是生态旅游应该遵循的一般原则,并在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环境教育以及社区参与等四个方面得到践行。可以说,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是生态旅游的总目标,而环境教育和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的实现途径。生态保护是前提,体现了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旅游发展是核心,让游客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和提供放松身心的氛围;环境教育是责任,保证生态旅游成为尊重自然而负有责任的旅游形式;社区参与是保障,能够实现景区成长和社区富裕。第三,降低了生态旅游的标准。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亟须加以规范,需要建立生态旅游认证制度,提高其准入门槛。具体措施,就是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态旅游标准,并充分借鉴和参考;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快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标准并尽快形成体系。


本专辑的主题是生态旅游,共收集论文16篇,内容涉及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产品、环境教育、特许经营以及社区发展等内容。需要强调的是,主编吴必虎教授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关注生态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并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发表了多篇有关生态旅游的学术论文,这在吴教授的《旅游规划原理》一书中也有集中体现。本期《旅游规划与设计》“生态旅游”专辑的编辑与出版,正是吴教授特意提出来的。近些年,本人也一直致力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并在北京林业大学创建了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感谢大家对我在生态旅游相关研究的肯定与鼓励,本人因此有幸受邀担任这一期的执行主编。在工作过程中,与主编吴必虎,名誉主编刘德谦,编辑部林丽琴、姜丽黎、黄珊蕙一道针对来稿进行了多次交流和讨论,并深深地为大家的工作热情所感动。希望本专辑的出版,能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本专辑亦算是编辑部同仁的辛勤劳动换来欣慰的成果。



生态旅游目录


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编制框架思路(张玉钧、王志臣)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与对策 (钟林生、虞虎)

雅鲁藏布大拐弯国际徒步旅游线路规划设计(王忠斌、 赵佩燕、琼达)

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湿地的规划设计——以克拉玛依市九公里生态湿地建设和再生水储存回用工程为例 (李玲)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生态旅游景区特许经营的困境和对策——以浙江省为例 (吴俊)

皖南古村镇体验型旅游产品保护开发研究  (王承云、王 静、孙玲慧)

城镇居民生态休闲与城郊森林公园发展 (刘增力)

观鸟旅游对生态和鸟类的影响研究 (赵金凌)

生态修复条件下的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李鹏、何琳思、祝霞) 

拓展产业生态旅游,推进区域生态文明——以浙江武义为例 (张跃西)


环境教育

国外环境解说专业教育评估体系及启示 (赵敏燕、董锁成、叶文、吴忠宏、唐晓峰、郭海健)

美国国家公园户外教育项目研究——以黄石国家公园为例 ( 张佳琛 、王辉、 刘小宇)

自然教育热潮下的研学旅行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学旅行模式探索(王西敏)

城央滨海生态博物馆——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 (孟祥伟 、 蒋晓迪)


社区发展

北京传统村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唐承财、孙艳洁、王珂)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冲突演进与应对之策——以中俄边境村落室韦为例 (李燕琴 、刘莉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00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72办公室 邮编:100871 电话: 010-62757971 京ICP备12037398号-7
Copyright @ 1998-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