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近100年的城市化过程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渐行渐远。美国人洛夫将这一现象归结为自然缺失症。在这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大多数人都能走进自然,通过自然旅游和接受自然教育来增加生活情趣并提升生活品质。现在自然界物种数量正在变少,这意味着什么呢?当然,环境变化的原因很复杂,空气、水等都污染了。举个例子,几十年前在北京城区还经常能见到萤火虫,而现在萤火虫在城区基本上找不到了,这当然也涉及光污染的问题。还有那时我们经常能见到蜻蜓,能让人想起蜻蜓点水的典故,现在也很难见到了。50后和60后,以及出生年代更早的人经历过所谓的“昆虫少年”时代,就是说小时候跟自然接触的机会比较多。虽然现在日常生活的内容确实是丰富了,衣食住行都不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跟自然的接触却少了。国际上有一个通常的说法叫“十七岁现象”,是说十七岁面临高中毕业考大学走向社会,人容易焦虑,这是为什么?这里面就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和自然接触太少,从生出来以后就在混凝土森林里面长大、玩游戏等,人的天性没有释放出来。所以自然旅游和自然教育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其实是很有存在价值的,开展自然旅游与自然教育对人们的生活品质、环境意识和对自然的感觉都是影响很大的。
无论是自然旅游还是自然教育,都不能回避对自然的认识。中国文化的精髓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指的就是自然。在当今的中国,说到自然,它既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又显得很沉重。自古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可谓千差万别,这主要是基于人类观察自然的角度各不相同。这里就有与人类相对关系较密切的自然和与人类关系较疏远的自然之分。也就是说存在两个“自然”,它们分别是按自然固有规律演化的天然自然和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二次自然或半自然。但是,近年的环境运动不断改变着我们对自然的认识。最近较为常见的理解是:自然已经带有融入社会和物理环境两个方面内容的“统合的自然”的特征。
回归自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主题。只有在自然中,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与安宁。所有生命都源于大自然——山、水、林、田、湖、草和人,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远离自然,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将变得迟钝和麻木。重新建立与自然的联系,会为我们打开一扇崭新的,通向健康、创造力和神奇力量的大门。在这种背景下,连接自然旅游和自然教育的自然体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专辑的主题是“自然旅游与自然教育”,共收集论文17篇,内容涉及自然旅游规划与产品开发、自然教育计划设计、青少年自然教育以及游客教育与环境解说等内容。本期《旅游规划与设计》“自然旅游与自然教育”专辑的编辑与出版,是吴必虎教授倡议的。在工作过程中,主编吴必虎教授多次亲自过问稿件的接收情况,常务副主编戴林琳老师严格把关稿件质量,编辑部林丽琴、姜丽黎更是热情认真。在此,向大家对我们的信任表示感谢的同时,也从内心里期待方兴未艾的自然旅游与自然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张玉钧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旅游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段玉山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然旅游与自然教育
一、自然旅游规划与产品开发1. 森林型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规划:以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赵永忠 周晴 祁长红)2. 森林旅游体验影响因素分析:以内蒙古黑里河自然保护区为例(贾倩 张玉钧)3. 怒江大河漂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段炼)
4. 自然研学与民宿设计的创新实践:以大地乡居?鹤影里为例(李蓓 李霞 栾志柱 马磊 于晓燕 姚燕)
二、自然教育计划设计
5. 在地自然教育的产品探索之路(黄少乐 秦艳 马小佳)
6. 盖娅自然教育:出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张萌)7.人格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课程研发及教学模式探索(孟祥伟 蒋晓迪)8. 崇明生态岛保护中的自然教育实践:以上海市崇明区前哨学校为例(范含信 范逸丰)
三、青少年自然教育
9. 全国自然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共建自然教育的森林(王愉)
10. 中小学自然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国水学校项目活动综述(丁尧清 多杰才旦)
11.特大型城市自然教育实践与探索:以上海市青少年自然教育为例(戴剑 吴文珺)12. 旅游教育中人与环境互动的教育暴露测量方法研究(王嘉铭 赵莹 黄潇婷)
四、游客教育与环境解说
13.游客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对策(文首文 徐洁华)14. 全民公益性视角下的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系构建(陈叙图 魏钰 雷光春)15. 香港自然教育及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郊野公园游客中心(黄志恩 孙宏莉)
16. 环境解说原则在景区自导解说媒介设计中的应用(刘艳)
17. 基于中外比较视角的中国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构建研究(赵敏燕 董锁成 吴忠宏 高宁 李宇 夏冰 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