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期刊论文
旅游规划与设计——乡村振兴:产业转型与文化共创
作者: 来源: 点击数:8486 发布日期:2024-01-09

WechatIMG144.jpg

卷首语

乡村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承载了太多的回忆和梦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乡村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乡村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赖以生存的土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乡村是无数游子过客日日思念的家园。作为一位生于20世纪末的80后,我有许多关于乡村的童年记忆,那抹记忆在我的脑海中早已生根发芽。在当下繁忙的21世纪,我仍会时不时勾勒出那些画卷:满是庄稼的田野、潺潺小河里的游鱼、奶奶手中的木柴……

然而,周围的人都在说“时代变了”。一些叫作“全球化”“现代性”“后现代性”“信息时代”的入侵者来到了乡村。正如卡斯特尔斯所说,空间逻辑正在分化成两种不同的形式,即流动性(space of flows)与地方性(space of places)。从地理学的角度看,这种流动性在毁灭地方性,但地方性又在流动性中得以重塑。确实,中国乡村的面貌也在这几十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很茫然,我的第一反应是:是否应该为生于21世纪的孩子们做些什么,来留住他们父辈甚至祖辈关于乡村的记忆?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机会。文旅融合理念不仅可以重塑乡村文化的各种物质载体,更在精神和记忆层面有助于塑造全民认同。要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文旅产业大有可为。

本书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发展,从“地方理论与乡村振兴”“功能更新与业态转型”和“遗产活化与文化共创”三个主要角度,为我们展示了新形势下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些新的理论、策略和实践。

感谢我的博士导师吴必虎教授,他知道我的大半学术生涯都在与乡村打交道,也知道我一直以来对乡村怀揣的热烈情怀,特邀我共同策划本书。未来的变化无法预料,但我会为下一代守护我认为的宝贵的东西。感谢本书策划林丽琴、姜丽黎在工作中的支持,也感谢所有作者的努力,是他们共同完成了本书。乡村是我们共同的财富,愿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心念乡村振兴,未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是梦想。我会立誓做乡村记忆的守护者,这或许是我们这代人献给未来最宝贵的回忆。

image.png

扫一扫二维码购书

 

高璟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城乡规划系讲师



乡村振兴:产业转型与文化共创

一 、地方理论与乡村振兴

1.环城游憩背景下大都市区传统村落再地方化的理论初探(高璟 吴必虎)

2.旅游者红色文化遗产感知的保护行为意愿影响研究 :以社会记忆唤醒和地方依恋为中介作用(李睿 王芳)

3.乡村文化记忆的在地活化实践:青普人文度假(宫琳娜 李俏云 高璟)

4.方言对游客地方感的影响研究:以闽南语为例(杜梦佳 王芳)

5.民族地区扶贫效应多维感知研究:以新疆和田深度贫困村为例(王松茂 郭英之)

二 、功能更新与业态转型

6.国际乡村遗产保护共识与典型乡村保护更新实践(高志 张俊波)

7.矿山特色旅游小镇的改造与研究:以陕西潼关小秦岭矿山公园为例(杨颖华 韩永红)

8.基于旅游产业发展的豫中传统聚落空间更新及活化利用研究(王小斌 许靖一)

9.“三生”融合视角下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与策略探究:以山东省枣庄市独古城村为例(赵铭 赵之枫)

10. 芳香主题民宿与沉浸式体验:乡村振兴之芳香赋能文旅(红药)

三、遗产活化与文化共创

11.“全流程的文化遗产活化与利用”:对话“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创始人彭海东(戴林琳)

12. 乡村旅游振兴传统村落策略探讨:以北京市柳沟村餐饮文化开发为例(聂世家 赵之枫)

13.故乡文创中心:一种新型乡土文化共创空间的探索与实践——以敕勒川故乡文创中心为例(李霞 朱丹丹)

14. 探索“陪伴式乡村运营共建”模式:重庆市银河村实践案例(李永良 李路宜 李济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00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72办公室 邮编:100871 电话: 010-62757971 京ICP备12037398号-7
Copyright @ 1998-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