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5日,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受邀出席国家文物局内部培训会,并发表题为《文物的地方性、活化呈现与访客体验》的演讲,阐述了当今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遗产科普教育功能以及面向大众的文化休闲功能,强调鼓励对遗产本体的呈现与活化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
通过对十九大之后党和国家的方向、马克思主义融合传统文化时代以及过剩经济现状的全面分析,吴教授指出: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主导下,中国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生态基础与形象修复以及丰富和完善全民异地生活方式、异地文化体验才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建设之重。当今信息化时代,一个国家对文物的有效利用,也体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国家文化竞争力、国家软实力。
谈及文物保护的核心即原址性地方感的记忆与保护,吴教授从地理学角度举例指出城市记忆具有突出的时空属性,只有原址性地方感,才有真正的城市记忆文化传承;将遗产资源转化成包括旅游产品在内的现代功能,才能实现更好、更有效、更低风险的遗产保护与传承。
唐洛阳城定鼎门原址地方感呈现
在后工业化以及过剩经济的文旅大消费时代,消费结构、旅游方式以及体验方式再度升级,新兴崛起的中产阶级选择将周末城市周边的郊区作为常态旅游之首选。通过旅游来体验遗产活化,利用多种方式实现空间再现,挖掘文化遗产多种用途,可最大限度发挥文物作为文化消费与体验的重要媒介功能,实现国民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社会意义。
最后吴教授就文物应该怎么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文物利用要跨界、混搭,文物部门闲置资源评估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同时允许资本进入文物保护亊业,建立特许经营制度,成立文物管理公司。
会后,吴教授与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就文物如何活化利用展开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