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心新闻
吴必虎教授应邀出席2018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并发表主题报告《以游历为核心建构现代旅游研究的基本框架》
作者: 来源: 点击数:1475 发布日期:2018-11-22

10月20-21日,由北京联合大学及《管理世界》杂志社主办、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部承办的“2018《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北京盛大开幕。


来自国内外500余名旅游人齐聚首都,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在面临消费升级、结构调整、业态融合等新变化、新挑战的新时代时,大会围绕“新时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重点研讨新时代旅游供给与旅游地管理、旅游综合效益评估与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与文化自信、国家公园与绿色发展、优质旅游等理论与实践相交融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前沿问题,希望能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共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旅游及旅游研究的发展之路。


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共聚一堂


10月20日,大会开幕式在北苑大酒店报告厅举行,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江小涓研究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誉教授Nelson H.H. Graburn、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教授Chris Ryan、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王宁教授、海南大学旅游学院谢彦君教授、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邱汉琴教授、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马波教授、广州大学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竑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邹统钎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宋瑞研究员等多位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各高校代表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iCRTR)主任吴必虎教授应邀出席本次年会,并参加第四分论坛“文化旅游与文化自信”的报告点评。


吴必虎教授在开幕式现场发言


分论坛上,iCRTR硕士研究生黄嘉成代表吴必虎教授作专题汇报《以游历为核心建构现代旅游研究的基本框架》,介绍了“游历”这一概念的语源学内涵、历史游记对游历涵义的积累与演变以及游历概念对旅游研究知识域的解释力。


iCRTR硕士研究生黄嘉成进行主题报告


从字源本义上来看,作为旌旗边缘装饰物的“游”,由于具有飘逸流动的特点,故与人的活动相结合,引申出了出游、嬉戏的意思;“历”则是翻山越岭穿行远途之“歴”与时光流逝之“暦”的综合,具有时间与空间层面的双重含义,引申为身体与心理的双重体验。综上,“游历”一词将“游”与“历”结合起来,是对出行与经历的综合,即出行的经历与体验,而进一步引申为在旅途中与目的地的体验。

游记是对游历活动的记录,通过结合世界旅行发展史,吴必虎教授认为世界游记发展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古典旅行期、地理发现期、科技革命期、战后现代期,各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游记作品,其中反映出各种目的与类型的游历活动,极大扩充了游历的概念。由此,游历可被理解为旅行、探险、科考、朝觐、郊游等途中及目的地生活方式中所从事的生理与心理活动及其体验。


分论坛现场


最后,现阶段的旅游研究还停留在多学科层面,其内容极度泛化,各研究领域相互割裂。究其根本,还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核心进行支撑。基于该问题,吴必虎教授通过提取旅游知识域,对比游历与目前旅游研究成果中的其他本体论概念的关系,检验了游历在旅游研究中的解释力。结果表明,游历能够较好地解释各个旅游研究知识域,也能更好地解决旅游的本体论问题,同时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准确性与独特性,所以其适合作为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重新组织旅游研究体系。

主题报告引发了现场评委与观众对中国旅游研究问题的热烈讨论。不少专家、学者在报告后分别与吴必虎教授就“游历”概念进行了进一步交流。


吴必虎教授对报告进行点评


本次会议从提交了全文的196篇会议论文中遴选了54篇论文分设“新时代旅游供给与旅游管理”“旅游综合效益评估与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与文化自信”“国家公园与绿色发展”“优质旅游:市场成长与政府监管”等6个分论坛。分论坛现场反响热烈,入选6个分论坛的54篇论文通过《旅游学刊》编委的匿名打分评审,选出了10篇优秀会议论文,并在闭幕式上进行了颁奖。


颁奖人张凌云教授与优秀会议论文获奖者


本次年会以“新时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为主题,引领旅游研究走进新时代,开启旅游研究发展新篇章,回答国家战略旅游实践的重大需求,无疑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旅游研究的发展。



撰文:黄嘉成

图片来源:旅游学刊、吴必虎、黄嘉成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00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72办公室 邮编:100871 电话: 010-62757971 京ICP备12037398号-7
Copyright @ 1998-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