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28日,由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安徽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2018学术年会在美丽的江城——安徽省芜湖市召开。近400位旅游地理相关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乡村经济振兴与旅游发展”“乡村文化复兴与村落保护”“乡村社会和谐与社区治理”“乡村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乡村旅游扶贫与融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与政策创新”“乡村旅游休闲与区域合作”等主题交流切磋、互商共究。
本次会议邀请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吴必虎教授、新西兰怀卡托大学Chris Ryan教授、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章锦河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张凌云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朝枝教授、衡阳师范学院刘沛林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陆林教授出席并做大会主持报告。会议期间召开旅游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任命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吴必虎教授为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在大会主旨演讲中,吴必虎教授首先回顾了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自陈传康先生担任首任主任的发展历史,并对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寄予了美好的祝愿。接着,吴必虎教授发表题为《旅行史与游历研究:旅游地理学的新视角》的主旨报告,由吴必虎教授与其博士生黄珊蕙共同完成,围绕旅游学以游历为研究对象、早期游历对地理学的知识溢出和旅游地理学的新视角进行了详实的论述。
吴必虎教授发表《旅行史与游历研究:旅游地理学的新视角》的主旨报告
游历作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唯一的、排他的。从字源本意上,中国古文献中考“游”作“斿”,持旌旗而行,多为引领一队人进行宗教祭祀、户外教育,“历”作“歴”或“曆”,为赤脚而行,是翻山越岭穿行远途之“歴”与时光流逝之“暦”的综合,具有时间与空间层面的双重含义,引申为身体与心理的双重体验。游历不仅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的延续性,也对旅游研究现有的知识域的解释力更强。
吴必虎教授讲解游历史演进特点及学科分化
早期游历对地理学的知识内容、知识框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游记是人类游历的记录,伴随着游历的目的由地理发现向贸易、宗教、博物学、殖民化转变,再到现代以愉悦旅游、商务活动为主,世界游记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古典旅行期、地理发现期、科技革命期、战后现代期。因记录游历而产生的游记是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其中尤以前三个时期的游记里积累的大量地理、社会、文化信息为主,产生了对地理学的知识溢出,并逐渐分化形成了区域地理学、地貌学、植物学、地图学、海洋学、旅游学等学科。
旅游地理研究从旅游资源研究转向游历行为研究。基于移动支付、自动驾驶、在线旅游集散中心(ODS)、旅游大数据等各类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旅途中时间缩短,游历的目的地范围限制、经济限制逐渐变小,在全球移动化的背景下,新的游历方式正在蓬勃发展。旅游地理的研究也从早期的地理资源型研究转向更关注在途的体验,重视游历行为的地理空间规律。
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合影
撰稿:黄珊惠
图片提供:黄珊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