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心新闻
iCRTR研究生刘鲁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作者: 来源: 点击数:104091 发布日期:2020-06-12

2020年6月10日,北大旅研中心博士生刘鲁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顺利举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次答辩会以学生线上答辩、答辩委员们集中在北京大学逸夫二楼3301听取答辩的形式开展。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林坚教授担任,委员包括: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冯长春教授、吴必虎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汪芳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张玉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宋瑞研究员,南开大学马晓龙教授。刘鲁表现出色并顺利通过答辩。


 

答辩委员会老师们正在听取汇报


刘鲁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城市—景区”双驱型乡村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形成机制——以北京“长城国际文化村”为例》,论文首先梳理了北京市慕田峪长城区域典型乡村的发展脉络,剖析了阶段性发展转变过程中呈现的多元化、动态化的路径选择;其次,以土地要素的利用变化扩大呈现了乡村发展的空间演变;再者,探索了不同时间截面乡村发展路径的影响因素,以及案例地乡村在城市溢出、景区辐射和乡村响应共同作用下其发展路径的分异及形成机制;最后,面向“城市-景区”双驱型乡村发展,论文分析了未来发展过程中关键的干预机会及优化策略。

通过研究,论文有以下结论及主要观点:(1)城市、景区和乡村自身等多元力量共同驱动乡村发展路径呈现出非线性、多元化的发展与演变特征;(2)“城市-景区”双驱型乡村发展以土地利用空间演变的形式扩大呈现;(3)“城市-景区”双驱型乡村发展是城市溢出、景区辐射和乡村响应共同作用形成的,城市、景区的动态发展,对乡村发展的影响也是动态变化的;(4)“城市-景区”双驱型乡村发展路径选择大致分异为“城市主导-景区辅助”驱动型发展路径、“景区主导-城市辅助”驱动型发展路径、“城市-景区”并重驱动型发展路径、“城市-景区”双重弱驱动型发展路径;(5)区域产业调整、乡村精英回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是乡村发展的关键干预机会。


刘鲁回答老师们的提问


论文构建了“城市-景区”双驱型乡村发展路径选择的分析框架,分析了慕田峪长城区域典型乡村的发展路径和演化进程,总结归纳出“城市-景区”双驱型乡村发展的四种模式,并揭示了“城市-景区”双驱型乡村发展的机制,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答辩委员会认为论文研究基础扎实,目标明确,结构合理,逻辑性强,资料翔实,写作规范,反映了作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论文达到了博士学位论文水平的要求;经投票,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刘鲁理学博士学位。


 

答辩委员会老师们与刘鲁(右)及答辩秘书(左)合影


撰稿:谢冶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00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72办公室 邮编:100871 电话: 010-62757971 京ICP备12037398号-7
Copyright @ 1998-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