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游历图书馆馆长吴必虎教授主持了主题演讲环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唐晓峰教授从产学研融合衔接角度阐述了未来中国旅游地理研究方向,强调不仅要保持旅游学研究在时间维度上的敏感性,同时要思考其空间特殊性、差异性和衔接性,并重视旅游地理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
首先,他强调人地关系一般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经济关系。而旅游地理与社会衔接密切,它是在历史文化的氛围里面,现代人的精神理念根据人新的需求与地理相结合,代表了一种新的人地关系。
第二,唐老师讲述了解北京中轴线有三种认识来源:官方传统知识、民间传说以及当代人的解说。通过举例老鼠、马的石雕和石柱的发现、乾隆对中轴线的修正、以及在先农坛和天坛之间的两侧各修的3个大水池工程讲述了如何处理关于这三种知识的关系。
第三,唐老师提出中国喜欢为山水立碑,重视山水文化。他提出古代没有荒野概念,而有仙境概念,我们把野的地方即常人不可达的地方都变成仙境,因为野的地方如仙境一般的神秘。而这也造就山水画里的一个基本表现是仙境,逐渐形成了山水文化。
第四,唐老师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事件,举证他们将体制内外的资源融汇贯通形成了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协调对应关系。
最后,唐晓峰教授总结地上很多历朝历代所做的方方面面的事情都会汇成中华文化的成果,具有旅游价值。旅游地理就是研究如何总揽处理大地上的这些自然与文化遗产。
长沙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刘沛林教授从欧洲人的天地观念讲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引入了知识引领下的游历。然后结合自身关于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人居模式研究、乡村地理建筑研究等,介绍了三种中国传统人居模式特征: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和方形围合。最后,他认为游历线路中的地理信息提取,有助于中国传统知识的总结、保护和活化利用,应当重视地方性知识生产过程和价值挖掘。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周尚意教授从学科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她从地理学科研究思维的角度,提出要加强中西方地理文化共通点的研究。周老师认为中西方地理知识存在互通的东西,即我们都研究人性的东西。而目前的文化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在对人性感悟和大地感悟上是欠缺的,未来希望能够在这个方面探索出来一些路子来,能够和西方人文地理学对话。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院创院院长保继刚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起源和人才培养历史,指出北大旅研对中国旅游地理研究以及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贡献。他强调,旅游研究应当找准“应用点”,要与国家需求、地方政府需求紧密对接。结合阿者科计划,保继刚教授从研究方法和实践空间两方面分析了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优势,即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社会赋能,这也因此指导了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和教育代际转换的方向。
会上,吴必虎教授对为游历图书馆捐赠了珍贵典籍的嘉宾们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为他们颁发捐赠证书。
随后的中国旅游发展圆桌对话环节,由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常务副主任戴林琳副教授主持,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学术思想与产业融合”展开热烈讨论,为促进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真知灼见。
此次活动增进了旅游顶尖学者交流,也为旅游地理研究学者以及业界的朋友们提供了研讨、切磋的平台,为推动旅游地理在理论和方法创新做出了贡献。
(供稿:张红丽)